当新职人高擎创建国家级“双高校”和“职业技术大学”使命之帆——你们在星夜里埋首深耕,于浪潮中锚定航向;用师者匠心浇筑英才,以职教赤诚拓印未来。谨以此文,致敬每一位破浪向前的新职奋斗者!
当前,全国职业院校聚焦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际合作“一带一路”建设,全面迈入更高质量发展机遇期。新乡职业技术学院紧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主线、紧跟时代步伐,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职业教育大有可为”系列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文件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创新构建“三维六学”育人体系,五育并举着力培养适应新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
学校将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三维”教育)与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学会审美和学会健体(“六个学会”)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路径,从铸魂、强基着力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教育。以校园文化为“稳定器”守护教育初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职业教育质量文化为“推进器”驱动持续改进。通过党建引领、三维育人实践工程、六大核心能力培育、制度创新、评价改革、AI赋能等路径,将立德树人转化为可量化、可追溯的质量标准,创新赋能校园内涵建设稳步提升,为职业教育提供“新职样本”。
一、“三维”立德铸魂,建实质量根基,淬炼文化精魂
新乡职业技术学院通过红色基因铸魂工程、工匠精神培育工程和阳光心灵培育工程三个维度开展育人实践。
(一)思想政治教育领航,党建育人同向同行。新乡职业技术学院与卫辉唐庄、小冀京华园等10余个红色教育基地和新乡先进群体教育基地共建校外思政实践平台,组织参观学习3万余人次;开发“重走长征路”VR思政模块,实现红色资源与专业教育的场景化融合;将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融入专业课程进行课程思政创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校企合作全过程,推进校企协同育人,筑牢思政教育阵地,学院把中航工业集团技术攻关案例融入思政教学,培养学生“技能报国”使命感,彰显思政与技术培养协同育人效应;与豫北转向公司等企业党组织共建技术研发中心,联合攻克技术难题12项,推动“党建+产教”育人双融双促。
(二)道德品质教育铸魂,工匠精神深植全程。新乡职业技术学院将道德品质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秉持“德技并修”理念,坚持道德品质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紧密围绕职业教育特点,构建“课程引领、实践强化、文化浸润、制度保障”育人体系,将劳模精神、工匠精神通过实践性、体验式、情景式的方式,让抽象的精神具象为学生可感知、可参与、可践行的具体行动。一是将职业素养课程融入案例,开发“劳模故事”“工匠成长”等专题课程,通过劳模真实案例解析职业精神内涵;将专业技能课与工匠标准结合,通过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团队,开发《专业教学思政元素指南》,将行业标准与职业伦理融入课程和实训考核,要求学生反复打磨作品,达到“零误差”,培养学生“厚德强技”的职业品格。二是校企共建“工匠工坊”,设立“劳模创新工作室”,邀请劳模驻校指导技术攻关项目,如智能制造学院与豫北转向公司共建智能制造基地,由企业工匠担任导师,带领学生参与真实生产项目,让学生在生产场景中锤炼“劳动精神”与“责任意识”。三是将劳动实践场景化,组织学生参与校园服务型劳动,强调“平凡劳动中的不平凡态度”;开展“乡村振兴劳动周”,深入农村参与空调清洗维护、电商助农等志愿者劳动实践。四是注重环境育人,在实训楼设置“工匠精神文化墙”、展示优秀毕业生技能成长历程和作品,用刘先生、高恩娟等劳模名字命名技能大师工作室、创新工作室,强化榜样引领;依托“工匠文化园”“党史学习教育展馆”等实践平台进行环境浸润式教育,将工匠精神具象化为“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质量准则。五是依托技能文化节举办“工匠精神作品成果展”,展示各专业师生匠心打造的精品。
通过课程体系、实践平台、校园文化、评价工具的具象化将精神转化为可量化、可操作、可追溯的行为标准,长期秉持“做中学、学中悟”的教学理念,使劳模精神成为职业习惯、工匠精神成为专业信仰。最终让学生在拧紧每一颗螺丝、编写每一行代码、缝制每一针线脚中,自然体悟精神原力。杰出校友代表孟祥忠1995年获得“国家级技师”荣誉,2000年获得“国家级高级技师”荣誉,2015年获得“中航工业钳工首席技能专家”,先后荣获中国质量工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被选为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会十七大、十八大代表。孟祥忠的职业历程是新乡职业技术学院工匠精神浸润育人实践的成功案例,亦是学校弘扬工匠精神、技能改变命运的典范,全面彰显新乡职业技术学院立德树人综合成效。
(三)心理健康教育润心,启智心灵育德强能。新乡职业技术学院以“教学智心、教育润心、咨询强心”育人体系,形成以课程为基石、以活动促内化、以服务保实效的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生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程体系,打造“理论传授+活动体验+实践行动”立体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认知思维和行为方式,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相融合,在课程设计中加入课程思政元素,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育心育德”双重目标。
新乡职业技术学院每年为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重点学生进行动态追踪和干预;建立院校协同干预机制,通过辅导员、专业教师、心理咨询师的联动,有效预防心理危机事件;开发线上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实现教学资源数字化共享;通过“智慧校园”系统整合心理测评、咨询预约等功能,提升学生心理服务的精准性和便捷性。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周、校园心理剧大赛、心理知识竞赛、心理演讲比赛等主题教育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心理文化氛围;建立“预约—咨询—反馈—追踪”的全流程学生心理服务体系,配备音乐放松室、沙盘室、团体辅导室等十余种专业功能室,每年接待学生咨询200余人次,让心障学生阳光成长。
二、“六学”树人强基,铸就品质基因,践行文化力量
新乡职业技术学院通过“职业素养培育体系(学会做人)、生活技能培育体系(学会生活)、劳动教育培育体系(学会劳动)、终身学习培育体系(学会学习)、审美素养培育体系(学会审美)和健体强身培育体系(学会健体)”六大培育体系对学生进行六大核心能力培育。
(一)学会做人,校企合作共育职业人格。新乡职业技术学院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育人全过程,获批河南省第二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校。通过校外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和实践课程,助力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实践。开展“新职道德讲堂”活动,邀请行业模范分享职业成长故事,着力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组织党员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义务献血、支教帮扶等活动,为学生树立“服务社会、奉献担当”榜样。与500余家企业共建现代学徒制、订单班,引入企业《岗位质量标准手册》,将“诚信守则”“团队协作”“责任意识”等职业素养纳入考核。毕业生王丰彪从数控专业学生成长为豫北转向公司技术骨干,其成长轨迹印证了“校企共育实效”以及“做人教育”与岗位需求的精准对接。近三年毕业生对口就业率98.7%,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6.5%,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汽车检测等专业毕业生起薪突破8000元/月。
(二)学会生活,教育全程融入生活实践。新乡职业技术学院以培养“会生活、能自立、善合作、勇担当”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己任,把三全育人融入课程教学、校园活动、社会实践全场景,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将企业7S管理、职业规范转化为生活教育要素,从生活细节着手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在基本生活素养方面,从培养独立生活能力到90%以上学生实现寝室标准化管理,从新生军训增设生活技能特训周到开展寝室标准化建设;在健康管理能力方面:从校园跑APP打卡到实施个性化运动处方制度;在安全防护能力方面:从消防逃生演练参与率100%到防诈骗知识测试合格率≥95% 再到安全实训,始终遵循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原则。
坚持让教育主体扎根生活、让教育内容关照生活、让教育方法贴近生活、让教育活动成为生活的教育,强化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理念有机融合,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培育学生自主发展能力,使其在认知建构与生活实践中形成完整的生命智慧体系。
(三)学会劳动,产教共育锻造卓越技能。构建“三级志愿服务体系”,强化劳动实践根基。在基础层开展常态化校园文明岗、社区帮扶等服务;在专业层结合专业特长开展汽车检测专业义务修车服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爱心缝补服务和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空调清洗等“技能惠民”服务;在特色层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对口支援,帮助农民直播带货,培养社会责任意识。近三年累计服务超2万人次,获评“河南省优秀志愿服务组织”奖。
构建“人才需求链—产业供应链—教育培养链—技术创新链”四维联动机制和“一体两翼、五重点、十一项任务”产教融合框架,牵头成立“全国振动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实现校企合作从“输血”到“造血”升级,在产教融合中让学生学会劳动、淬炼技能,让劳动教育回归真实,让劳动教育在劳动场域和教育场域中实现真正融合,印证劳动教育成果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硬实力。
(四)学会学习,智教融慧赋能终身学习。打造“智慧校园”综合服务平台,集成虚拟仿真教学、学业数据分析等功能。以课程改革与师资为支撑,以“双师型”教师队伍为依托,创新教学模式,将“质量意识与诚信生产”模块融入实训课程,推动理论与实践结合。17个专业22个“1+X”证书试点的建设和AI智能教育的优化,拓宽学生的学习路径。
立足职业教育特色,着力构建“知行创”一体化学习体系,让学生逐步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从碎片化学习到系统化应用的转变,最终形成可靠的理论实践结合力,打造终身学习力。以“赋能学习力、服务终身发展”为目标,通过“元认知培养+智慧化学习空间”双轮驱动,构建适应智能制造时代的学习能力培养模式。依托学校“智慧校园”平台,为每位学生建立动态电子学情档案,实时记录课堂参与度、实训任务完成质量、在线学习轨迹等数据,通过可视化面板帮助学生自主诊断学习短板。
建立“AI学习助手初步诊断+专业导师深度分析+企业工程师实践指导”递进式服务,如数控专业学生通过机床操作数据回溯,分析其编程学习中的思维盲点,匹配企业导师提供“错题集”式专项训练。在“河南省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基础上,建设国家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为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开发校本课程微课平台,构建“知识点—技能链—岗位群”三维知识地图,学生通过“技能树闯关”模式完成学习,系统智能推荐进阶路径。利用“数字校园”中“网络学习平台”进行各门课程的复习巩固。牵头制定《智能制造领域学习能力评价规范》地方标准,为区域制造业转型升级培养“会学习、能迭代”的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五)学会审美,文化浸润涵养美学素养。依托“三园两馆”文化育人载体,构建沉浸式美学教育场景。在艺术文化园中,师生通过解构金属雕塑的机械韵律领悟工业美学真谛,艺术设计学院师生将太行山文化符号创新转化为“太行精神”系列作品,斩获省级文创设计最高荣誉。依托美术馆、非遗工坊等美育实践平台,构建“审美认知—艺术创作—成果转化”培养链条。在全国啦啦操联赛中,团队将体育竞技升华为动态艺术展演,三度问鼎冠军宝座,实现美学素养与竞技水平的双重突破。
(六)学会健体,体教融合锻造体魄品格。通过“竞技体育+阳光运动”双轨机制重塑体育育人内涵。以标准化运动场馆为训练基地,田径队创下全省高职组三连冠纪录,塑造出“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标杆。在河南省体育舞蹈锦标赛中,团队以两项金奖诠释力与美的融合境界。啦啦操队通过高难度托举动作展现团队协作极限。创新实施“体育思政”课程体系,将太极拳、传统武术、定向越野等特色项目纳入必修模块,使学生在800米耐力跑中锤炼意志品质,在团体对抗赛中培养领导力,构建起“强筋骨、砺精神、塑人格”的立体化健体范式。
三、激活机制动能,夯实质效基因,破局生态格局
(一)党建引领与治理体系优化。新乡职业技术学院以党建品牌为导航,将思政教育与企业需求深度融合。数控技术学院教师党支部通过“三匠六心五融五创”模式,打造校企合作、创新创业等五大品牌,获评“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2024年《“群航共建、产教贯通、岗学直达”校企共育航空航天高技能人才》入选全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以《章程》为统领,不断完善制度体系,推进依法治校,通过内部质量管理平台实时监控任务执行,形成“依法治校、绩效驱动”的治理框架。
(二)创新岗位任期考核机制。通过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手段,激发教师队伍活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避免职业倦怠,打破传统的“岗位终身制”惯性思维;激活内生动力,将考核结果与职称晋升、绩效分配直接挂钩,打破“大锅饭”现象,激励教师从“被动应付”转向“主动作为”,增强责任感和创新意识;围绕人才培养质量核心目标,以考核为抓手,强化教师对教学核心任务的投入,确保“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地,培养更符合社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通过增设与“产教融合”相关考核维度,引导教师深入行业一线,反哺教学与科研,加速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的对接,推动“双师型”教师比例快速提升,目前已建立教师实践流动站21个,实现教师与产业一线的紧密衔接,推动“课堂与车间零距离”。
学校坚持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师资生态,助力学校在职业教育改革中抢占先机,形成专技人员“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现代职教管理体系,被《河南日报》客户端报道,得到人社部门高度认可。
(三)数字赋能教育模式转型。AI技术赋能教学改革,引入超星AI助教平台,通过智能体、知识图谱等工具优化课程设计,提升教学效率。利用简单AI工具生成创意教案,实现个性化学习路径,推动“教育+互联网”模式的深度应用,实现数字赋能教育模式转型升级。
(四)构建“32332”创新创业育人机制。通过创新生涯规划、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3门课程、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和简历大赛3项大赛,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和课程思政2条主线,添彩“社团、技能和创新创业”3个文化节,搭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和智慧化就业创业服务平台2个平台,通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 三全育人理念,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德育深度融合,实现“教学—实践—就业”一体化。2024年,在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成长和就业两个赛道中,荣获两枚国赛铜奖,达成“以赛促教、以创提质”的效果。创新育人机制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创新意识,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大量高技能人才,成为河南省职业教育改革的典范。
四、机制创新固本,文化浸润强魂,自觉擢升品质
(一)制度文化护航质量标准。通过《制度汇编》与“智慧校园”平台建设,将质量意识融入师生日常行为。依托“智慧校园”综合服务平台整合教务、学工等系统,实现数据驱动的精细化管理,并建立“一站式”服务大厅,提升管理效率与师生体验。
(二)师德与工匠精神引领教风。以“新职故事我来讲”活动为载体,通过师生榜样故事传播工匠精神,打造“厚德强技、学以致用”之学风,依托工匠文化园、科学家教育馆等实践基地,将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环节。
(三)校企文化融合与国际化拓展。新乡职业技术学院获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备案,通过共建印尼牧野工匠学院、中国·东盟智能制造学院等项目,将本土工匠精神与国际职教标准结合,推动质量文化的国际化延伸。据2023年河南省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数据显示,新乡职业技术学院年社会培训规模达5.2万人次,居全省高职院校首位,使新乡职业技术学院成为区域技能人才的“蓄水池”,全面深化校企共生关系。
新乡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党建引领和治理体系优化、评价改革、创新创业育人机制等奠定质量基础,坚持规范制度、师德引领、校企共生实现质量内化,最终形成“机制创新—文化自觉”,实现质量升华,近三年荣获国家级荣誉194项、省级以上荣誉367项。学院创新实践“三维六学”育人路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智能决策支持系统,让每一个教育场景都成为校园内涵文化的生长点。
站在“十四五”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节点,在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同频共振的新时代,新乡职业技术学院正以“数字孪生+文化赋能”为双轮驱动,在产教融合轨道上向着“职业技术大学”的目标奋勇前行!当“太行精神”遇见“工匠精神”,当“红色基因”邂逅“数字基因”,当职业教育与AI时代相逢,这座豫北职教高地正以创新之姿,谱写培养大国工匠的时代华章!